贞观十九年(645 年)正月,长安城西的漕渠岸边挤满了迎接的人群。当一支驼队出现在夕阳中的时候,围观者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。为首的僧人穿着磨损的红色僧袍,手持锡杖,虽面带倦容,双目却亮如晨星 —— 他便是历经十七年艰辛,从印度取回真经的玄奘。这位后来被《西游记》神化为 “唐僧” 的高僧,实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佛学家与旅行家,他用双脚丈量了亚洲大陆的腹地,用笔墨记录了百余个国家的风貌,更用毕生精力搭建起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。
洛水少年的佛缘
隋开皇二十年(600 年),玄奘出生于洛州缑氏(今河南偃师)的一个官宦世家,俗名陈祎。父亲陈惠曾担任江陵县令,后因隋末战乱隐居乡间,以儒家典籍教导子女。玄奘自幼聪慧,八岁时便能领悟父亲讲授的《孝经》大义。大业八年(612 年),朝廷在洛阳度僧,十二岁的玄奘虽未达法定年龄,却因在考官郑善果面前对答如流,被破格录取,法名 “玄奘”。
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后,玄奘先后师从景法师、严法师学习《涅槃经》《摄大乘论》。大业十三年(617 年),为躲避战乱,他随兄长陈素前往长安,后又辗转至成都。在成都空慧寺,他系统研习了《毗昙》《成实论》等经典,二十一岁时受具足戒,成为正式僧人。此时的玄奘已发现南北各地对佛经的解释存在巨大差异,“莫知适从”,遂萌生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求取真经的念头。
展开剩余71%偷渡玉门的孤旅
贞观元年(627 年),长安遭遇饥荒,朝廷允许百姓自行谋生。玄奘趁机混入逃难人群,踏上西行之路。当时唐朝初立,与西域突厥关系紧张,严禁私人出境,玄奘的申请被驳回。但他并未放弃,一路向西抵达凉州(今甘肃武威),在当地高僧帮助下昼伏夜行,绕过边防关卡。
出玉门关后,玄奘独自闯入八百里莫贺延碛(今罗布泊沙漠)。这里 “上无飞鸟,下无走兽,复无水草”,他曾不慎打翻水袋,连续四夜五日滴水未进,在沙漠中昏迷过去。夜半时分,一阵凉风将他唤醒,他强撑着继续前行,最终在第五天傍晚找到了一处水源。这段九死一生的经历,被他在《大唐西域记》中称为 “生平所历最苦处”。
抵达伊吾(今新疆哈密)后,高昌王麴文泰得知玄奘到来,亲自前往迎接,并力邀他留在高昌弘法。玄奘以绝食相拒,三日不进饮食,麴文泰最终感动,与他结为兄弟,提供大量人力物力支持,并写信给西域各国,助他顺利通行。这段插曲让玄奘的西行之路从孤军奋战变为有组织的远行,但也让他承诺取经归来后在高昌讲经三年。
天竺求学的巅峰
贞观四年(630 年),玄奘翻越葱岭,进入北印度境内。他先后游历迦毕试国、犍陀罗等地,考察佛教遗迹,学习梵文经典。在那烂陀寺(今印度比哈尔邦),他拜住持戒贤法师为师,系统学习《瑜伽师地论》等大乘经典。戒贤法师当时已年过百岁,本已不再讲学,却为玄奘破例开设专题讲座,历时十五个月才讲完一部经论。
在那烂陀寺的五年间,玄奘成为寺中最受瞩目的学者,不仅精通大小乘佛法,还在因明学(佛教逻辑学)、声明学(语言学)等领域崭露头角。贞观十二年(638 年),他应戒日王邀请,参加在曲女城(今印度卡瑙季)举办的佛学辩论大会。会上,玄奘宣讲自己撰写的《会宗论》《制恶见论》,提出 “万法唯识” 的观点,十八日内无人能驳倒,被尊为 “大乘天”“解脱天”,成为全印度公认的佛学权威。
译经传法的余生
贞观十七年(643 年),玄奘告别戒日王,携带六百五十七部佛经、七尊佛像和一百五十粒佛骨舍利,踏上归途。此时高昌国已被唐朝灭亡,他未能兑现与麴文泰的约定,遂直接东返,于贞观十九年抵达长安。唐太宗在洛阳行宫接见了他,虽劝其还俗从政被拒,却支持他在弘福寺设立译场,系统翻译带回的佛经。
此后十九年间,玄奘共主持翻译佛经七十四部、一千三百三十五卷,占唐代译经总量的一半以上。他创立的 “译场制度” 分工精细,设有译主、证义、证文、书手等岗位,极大提高了翻译质量。其中《大般若经》六百卷、《瑜伽师地论》一百卷等,都是佛教经典中的鸿篇巨制。在翻译之余,他还应唐太宗要求,由弟子辩机协助撰写《大唐西域记》,详细记录了西域、印度一百三十八个国家的地理、历史、宗教和风土人情,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珍贵文献。
麟德元年(664 年)正月,玄奘在玉华寺翻译《大宝积经》时圆寂,享年六十五岁。唐高宗闻讯后罢朝三日,追赠 “大遍觉法师” 谥号。送葬那天,长安及周边数百里内,十余万僧俗百姓自发前往送行,史书称 “道俗奔丧,号恸盈路”。
如今,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依然矗立,当年玄奘为保存佛经而主持修建的这座建筑,已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。他翻译的佛经至今仍是汉传佛教的重要典籍,而《大唐西域记》则在近代成为考古学家发现印度古城那烂陀寺、王舍城的重要依据。正如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所说:“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,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。” 这位踏遍流沙的求法者,用一生的修行证明:真正的信仰,永远在脚下的道路与心中的坚持里。
发布于:重庆市股票配资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