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7点半,上海地铁9号线车厢里,一位中年大叔熟练地从背包里掏出折叠小板凳,找了个角落就坐下了。耳机一戴,眼睛一闭,开始了他一个多小时的通勤之旅。这样的场景,每天都在上海地铁的长线路上重复上演。然而就在最近,这群被称为”板凳族”的乘客们遇到了麻烦——官方要开始专项整治了。这到底是该管的管了,还是不该管的瞎管?
“板凳族”的诞生:从世博会到通勤神器
说起”板凳族”的来历,还得追溯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。那时候排队看展览的观众们为了减轻等待的痛苦,纷纷自带小板凳。世博会结束后,这些聪明的上海人发现,这玩意儿在地铁上也挺好用的啊!
特别是那些住在郊区、每天要坐一个多小时地铁的打工人,简直把折叠小板凳当成了救命稻草。从花桥到市中心,从嘉定到人民广场,这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,站着能把腿站废了。于是乎,“板凳族”就这么应运而生了。
走进早高峰的9号线和11号线,你会发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:车厢连接处、角落里,总有那么几个人悠然自得地坐着自己的小板凳,仿佛置身于自己的私人休息室。有的听歌,有的玩手机,有的干脆闭眼休息,那叫一个惬意。
官方十年治理路:从温和提醒到专项整治
面对这种现象,上海地铁也不是没管过。早在2014年,官方就通过微博温和地提醒大家:“勿做板凳族,共建美好城市。”那语气,温柔得像在哄孩子。
但现实很骨感,这种温和的提醒根本没什么用。十年过去了,“板凳族”不仅没有消失,反而越来越壮大。相关投诉事件高达76起,这数字看着都让人头疼。
到了2023年,上海地铁开始和公安部门联手,建立协同管理制度,试图通过执法手段来解决问题。但收效甚微,该坐的还是坐,该带凳子的还是带凳子。
现在官方终于忍不住了,从6月6日开始搞起了专项整治行动。这回可不是闹着玩的,多部门联合出动,要来真格的了。
两极分化的民意:理解与愤怒的碰撞
消息一出,网友们的反应简直比过山车还刺激,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。
支持整治的网友气愤地说:“早高峰本来就挤得要命,你们还带着板凳占地方,本来能站两个人的地方,现在只能站一个,这不是添乱吗?都是打工的,凭什么就你们累,我们站着就不累了?”
但另一边的声音也很强烈:“我们也不想这样啊!从花桥到市中心,站一个多小时试试?腿都要站断了!找不到座位,我们能怎么办?”
更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这是该管的不管,不该管的瞎管!与其禁止板凳,不如增加座位,提高运行频次啊!”
让人心寒的是,有网友爆料说看到一位宝妈抱着熟睡的孩子在地铁上靠着栏杆,周围坐着的年轻人却个个低头玩手机,没人让座。这种现象,难道不比”板凳族”更应该整治吗?
治理困境:一刀切还是找根源?
上海地铁面临的困境其实挺尴尬的。想要彻底解决”板凳族”问题,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
有专家分析,现有的车厢设计就是为了快速运载,改造座位不现实。“跳站”运营虽然能缩短通勤时间,但会影响其他乘客,这个方案也行不通。
那么”一刀切”禁止带板凳行不行?法律专家表示,这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,而且执行起来也很困难。乘客完全可以说:“我这不是板凳,是行李箱,不能坐吗?”你说安检员怎么判断?
上海开放大学的伊晓婷教授提醒说,自带板凳确实存在安全隐患,一个人坐下去可能占用2到3个人的站立空间,在那么拥挤的车厢里,真的可能让后面的人连车都挤不上去。
根本问题:城市发展的阵痛
“板凳族”现象反映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矛盾:郊区房价相对便宜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住在远郊,但通勤距离和时间成本却大大增加了。
9号线连接松江新城,11号线连接嘉定新城,这两条线承载着大量跨城通勤人员的出行需求。客流密集,通勤距离长,座位有限,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,“板凳族”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。
这不是个例,而是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。在北京、深圳、广州,类似的现象同样存在,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不太一样。
寻找平衡:管理与服务并重
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,简单的禁止显然不是最佳解决方案。上海地铁表示,将继续通过宣传教育、联合执法、跟车劝导等方式进行治理,同时也会加强高峰时段的运输能力,鼓励乘客主动为有需要的人让座。
这些措施能有多大效果,还真不好说。毕竟根本问题没解决——通勤距离长、座位不足,这些客观现实不会因为几次宣传就消失。
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和包容。对于那些每天辛苦通勤的打工人,多一些理解;对于确实影响他人出行的行为,也要有底线和原则。
“板凳族”现象,说到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。它既反映了普通人为了生活所做的无奈选择,也暴露了公共交通服务还有待完善的地方。解决这个问题,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部门的努力,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配合。每个人都可能是那个在地铁里疲惫通勤的打工人,都希望能有一个稍微舒适一点的出行环境。与其互相指责,不如一起想办法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好。
股票配资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