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悬泉置遗址里两千多年前的汉简,到今日天津港跃动的电子提单;从驼铃悠扬的丝路古道,到呼啸穿梭的中欧班列,历史与现实在天津交汇,共同指向同一个关键词——互联互通。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,上合组织国家领导人再次聚首海河之畔,以“共同家园”为蓝图,续写命运与共的新篇章。
历史回响:驼铃与汽笛的接力。甘肃敦煌,悬泉置遗址的简牍记录着乌孙、大月氏使团“相望于道”的盛况;今天,天津港码头桥吊挥舞,将韩国汽车零件经霍尔果斯直送塔什干,全程比传统线路缩短800公里。古今两条通道,穿越的是时空,不变的是“使者商旅不绝于途”的愿景。古丝路之所以名垂青史,靠的不是战马长矛,而是驼队与善意,这与“上海精神”的平等、互利、开放理念一脉相承,为今日合作奠定文明根基。
钢铁动脉:1.9万列班列串起共赢链。据交通运输部数据,2024年途经上合组织国家的中欧班列开行1.9万列,同比增长10.7%。其中,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货运量稳步上升,中吉乌铁路项目于2024年12月正式启动地质勘察。这条全长523公里的新线建成后,中国至乌兹别克斯坦的运输时间将从35天压缩至12天,成本降低40%,直接惠及吉、乌两个内陆国90%的外贸货运。铁轨所到之处,产业随之起舞:天津—阿拉木图的中亚班列实现海铁联运,哈萨克斯坦的铜精矿、小麦借此对接日韩市场;天津—莫斯科的冷链班列让俄罗斯鳕鱼24小时直达京津冀餐桌。俄罗斯铁路集团副总裁米沙林在天津会场表示:“共享轨距、共定标准、共担运维,让欧亚大陆桥真正成为‘黄金通道’。”
展开剩余38%绿色脉动:低碳理念嵌入每一次出发。交通合作不仅追求速度,更追求可持续。天津港全球首个“智慧零碳”码头,年减少碳排放2.8万吨;北京—巴库的跨里海班列首次采用可降解防滑垫、电子铅封,全程无纸化通关。正如阿塞拜疆交通政策司司长阿里延所言:“中国把绿色技术装进了集装箱,也装进了我们的未来。”与此同时,“丝路驿站”建设在天津启动试点,为长途司机提供休憩、充电、热水、简餐一站式服务,首批20座驿站将沿中吉乌铁路、跨里海走廊布点,把人文关怀写进互联互通的细节。
从共识到行动:峰会再出发。今天,天津峰会将通过《交通部长会议纪要与“丝路驿站”合作备忘录》,把“硬联通、软联通、心联通”写入制度安排。当汽笛再次响起,我们仿佛又听见两千年前的驼铃——那是和平合作的历史回声,也是携手未来的时代序章。铁轨无言,却用每一次准点抵达告诉世界:上合组织不是清谈馆,而是让各国人民“安居、乐业、幸福”的高速路、幸福路、希望路。(鲁继明)
发布于:广东省股票配资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